盆腔积液

来源:德阳玛丽妇科医院
  

 概述

 

盆腔积液表现为盆腔内存在炎性渗出物。按病理因素可分为生理性盆腔积液和病理性盆腔积液两种。按病程可分为急性盆腔积液和慢性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症状,病理性盆腔积液是多种妇科疾病可引发的一种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感觉下坠感、小腹一侧或两侧疼痛。一般治疗目的为消炎止痛,日常预防应加强自身免疫力,保持个人卫生等。

 

  • 一般引起生理性盆腔积液的原因有女性处于月经期或排卵期,盆腔内存在少量的积液,不会有症状出现,除此之外,便秘患者也可能有少量的肠道液体进入盆腔。

  • 引起病理性盆腔积液的妇科疾病较多,如盆腔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盆腔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这些疾病都可能会引起盆腔积液变多导致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阴道分泌物增多的症状表现。

  • 急性盆腔积液若治疗不彻底,可能会转变为慢性盆腔积液。盆腔积液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治疗目的为积极控制原发疾病,消炎止痛,以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为主,同时要增强其免疫力,改善其生活方式。

  • 盆腔积液的预防要注意经期、孕期、分娩期及产褥期卫生,注意正确清洗阴部,预防感染,保持营养均衡,避免进食过于辛辣的食物。

就诊科室
妇科、急诊科
疾病别称
是否常见
伴随症状
下腹坠胀、下腹疼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
好发疾病
盆腔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盆腔包块、盆腔肿瘤
治疗周期
短期持续性治疗,一般为7~14天。
常用药物
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妇科千金片、妇炎康片
常用检查
血常规、阴道后穹窿穿刺检查、阴道彩超、腹部B超、盆腔分泌物涂片检查
是否严重
危害性视病情而定,严重者可能会有休克的危险。
重要提醒
如果是由于异位妊娠或者黄体破裂引起的盆腔积液,在常见的基础上出现了血压降低、出血、休克的症状时,必须马上送往医院急诊科行相关手术治疗。
 
病因

盆腔积液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盆腔积液两种。女性在月经期或排卵期,盆腹腔脏器可能渗出或漏出少量液体,可出现正常的盆腔积液。而病理性盆腔积液可由盆腔炎、异位妊娠、盆腔或腹腔恶性肿瘤等疾病引起。

疾病因素

盆腔炎

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这些炎症都可能会引起渗出物增加,导致积液在盆腔聚集。

异位妊娠

异位妊娠指孕卵位于正常着床部位之外的妊娠,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还包括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其导致的盆腔积液可能伴有血性。

黄体破裂

黄体破裂常由于黄体囊腔内压升高、凝血功能异常、剧烈运动、腹部受到撞击等所致,其导致的盆腔积液的性质多为血性。

盆腔肿瘤

盆腔器官的组织异常增生,盆腔和盆腔器官的相互粘连,或是体液的异常聚集,均可形成包块或肿瘤,易引起盆腔积液。

相关疾病
盆腔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盆腔包块、盆腔肿瘤
非疾病因素

女性特殊时期

女性在月经期或排卵期的时候,会有少量的液体分泌在盆腔里,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腹膜正常分泌

腹膜可正常分泌的具有保护脏器表面、减少脏器之间摩擦的少量浆液,也可流入盆腔导致积液形成。

便秘

便秘的患者因为的肠道蠕动异常,导致少量肠道的液体进入盆腔,形成盆腔积液。

 
症状

生理性的盆腔积液一般无症状表现,病理性的盆腔积液多数是伴有炎症,因此会有发热(体温高于37.5℃)、下腹部的坠胀,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急性严重的盆腔积液也可能会伴有阴道出血、头痛、休克。

症状分类

急性盆腔积液

起病较急,下腹部疼痛剧烈,患者难以忍受,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甚至高热、寒战、头痛、食欲缺乏。

慢性盆腔积液

多由急性盆腔积液发展而来,疼痛可呈周期性,可在月经期加重,疼痛多为可忍受,可表现为隐痛,阴道分泌物增加。

典型症状

盆腔积液最典型的症状为经影像学检查可见盆腔内有液体,伴有下腹部的一侧或双侧疼痛。不同的疾病所导致的盆腔积液可有不同的表现。

盆腔炎

盆腔炎主要是指在女性生殖器周围结缔组织以及盆腔腹膜出现的炎症,伴随而来的还有盆腔积液,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

异位妊娠

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以停经、剧烈腹痛、少量阴道流血为主,盆腔积液越多提示腹腔内出血的量可能越大。

黄体破裂

卵巢黄体破裂的病因目前不明确,常发生于卵巢功能旺盛的生育期女性,多由性生活及其他外力作用导致,急性腹痛和腹腔内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

会有随月经期出现周期性的盆腔积液或腹腔出血。

盆腔肿瘤

盆腔肿瘤会出现腹部及腰背部疼痛、腹胀、腹部包块、骶尾部感染、肛门下坠感。

伴随症状

发热

盆腔积液若伴有感染,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

寒战

当盆腔积液为血性或者失液过多时,可能会有脱水寒战的症状。

肛门坠胀

盆腔中的液体刺激到直肠及肛门,导致肛门坠胀的感觉。

阴道分泌物增加

盆腔积液由盆腔炎引起时,会使得阴道分泌物增多。

并发症

痛经

多由慢性盆腔积液所导致,积液增加,可能会使得女性在月经期发生痛经的概率增加。

月经失调

盆腔积液过多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可能会并发月经失调。

休克

急性的盆腔积液可能伴随出血,若不及时处理,使得出血量增多,可能会并发休克。

就医
若在家中出现盆腔积液,并出现高热、头痛、出血、休克等伴随症状时,必须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若病情较轻,可选择妇科就诊。
就医指征

若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处理,具体包括:

  • 下腹部疼痛、坠胀。

  • 曾患有盆腔积液治疗后又出现慢性盆腔积液的症状。

  • 症状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并发症。

若出现以下情况,因立即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 疼痛难忍,不能自行入院。

  • 伴有头痛,出血、休克等症状。

就诊科室
若出现急性的盆腔积液,伴有高热、出血、休克的表现、应及时去急诊科就诊。若疼痛能忍受,病情较轻,一般可选择妇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下腹疼痛的症状的?

  • 现在是否有下腹坠胀、腰骶酸痛、白带增多、痛经等症状?

  • 还有其他不适症状?

  • 在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减轻或加重?

  • 今年多大?月经什么时候来潮的?平时月经量、周期是否正常?是否已经婚育?

  • 有无盆腔炎、盆腔结核、宫颈炎、卵巢癌等妇科病史?

  • 曾经是否在其他医院进行过治疗?用的什么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如何?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

观察是否是因炎症引起的盆腔积液,急性盆腔炎患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阴道后穹窿穿刺检查

妇产科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对抽出的积液、积血、积脓等,进行肉眼观察、化验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阴道彩超

适宜有性生活的女性或不在月经期的女性,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可以判断积液量的多少。积液量少时只在子宫直肠陷凹见到小范围无回声区;液体较多时子宫周围和或肠间隙可见较大范围的无回声区。同时还可检查盆腔脏器有无其他病变。

腹部彩超

适宜没有性生活或在月经期的女性,其作用与阴道彩超相似。

盆腔积液的涂片检查

对分泌物进行病原体培养,确定病原菌种类并指导用药。

诊断标准
  • 患者若出现下腹部的坠胀感、疼痛及发热的症状,则可初步诊断为盆腔积液。

  • 通过超声声像图可见其盆腔内的肿块与子宫周围结缔组织发生粘连,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数量升高,盆腔积液中可查到病原体,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盆腔积液,可以判断是由盆腔炎所引起的积液。

  • 有停经等表现,B超可见宫外有妊娠组织,可判断为异位妊娠所引起的盆腔积液。

  • 有突然的剧烈疼痛,B超可见卵巢黄体破裂,可判断为黄体破裂引起的盆腔积液。

  • B超检查腹腔内有肿块,可判断为盆腔肿瘤引起的积液。

鉴别诊断

 
治疗
有明确原发疾病的盆腔积液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可以选择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其他治疗。严重的盆腔积液可能伴有休克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家庭处理

盆腔积液的家庭处理是保持个人卫生的清洁,注意阴部的清洁卫生,同时也需要加强休息,尽量选择合适体位,如半卧位,促进积液的局限。

到院治疗

一般治疗

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护,外阴的清洁消毒。

药物治疗

  • 甲硝唑,甲硝唑对于厌氧菌引起的盆腔积液的效果较好,若症状比较严重,可以选择静脉输注,若为慢性盆腔积液,可选择口服用药。

  • 左氧氟沙星,适用于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治疗,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

  • 妇科千金片,为中成药,可清热除湿,益气化瘀,对盆腔积液一定的疗效。

  • 妇炎康片,为中成药,可用于慢性盆腔积液的治疗。

物理治疗

  • 烤灯治疗,使用烤灯照射下腹部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减少疼痛,并且让患者的腹部减轻不适感。

  • 离子渗透治疗,离子渗透是利用专门的机械对患者的腹部进行照射,可以有效的通过离子进入腹部减少炎症,促进积液的排出,达到治疗的效果。

手术治疗

若是为大量的盆腔积液并伴有出血休克等,应选择手术治疗,可经腹部或阴道行脓肿切开引流,若是因包块或肿瘤引起的盆腔积液应行肿块的切除。

其他治疗

中医灌肠、中药熏洗等也可以辅助治疗盆腔积液,缓解下腹部疼痛的症状。

饮食

 

盆腔积液的患者应均衡规律饮食,适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还应多饮水,避免寒凉刺激性食物。

 

饮食调理
  • 适宜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或水果,提高免疫力,如西红柿、橘子等。

  • 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葱、姜、蒜、浓茶、白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会刺激炎症,加重盆腔充血的症状。

  • 忌食温补的食物,过量的食用温补的食物,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加重盆腔充血、盆腔积液。如羊肉、牛肉等。

  • 忌食过于寒凉的食物,食用寒凉的食物会对盆腔造成一定的刺激,加重盆腔炎的症状。如冰水、冰淇淋等。

护理

盆腔积液的患者在生活上要注意个人卫生的清洁,积极预防原发病,遵医嘱按时服药,这些对症状的消除或疾病的恢复,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日常护理
  • 盆腔积液的病人要多卧床休息,保持半卧位。

  • 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穿宽松裤子。

  • 正确清洗外阴,使用温水清洗。

  • 保证饮食均衡,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适量锻炼,注意消除紧张情绪。

病情监测

观察并记录疼痛出现的频率与程度,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血压等变化,预防出现休克的并发症。

心理护理

盆腔积液的患者因疼痛或病情的反复可能会出现烦躁、焦虑的情况,家人应细心、耐心安慰,消除其紧张情绪,使患者配合医生治疗。

预防

对于盆腔积液的预防,最重要的是避免原发疾病,保持个人卫生,增强自身免疫力,正确清洗外阴。

预防措施
  • 注意个人卫生:女性要注意经期、房事前后、孕期、分娩期及产褥期卫生,防止发生感染。

  • 养成良好的阴部清洗习惯:避免经常使用药液来清洗阴道,这样很容易破坏阴道的酸碱环境引起菌群失调,导致感染。正确应该用温水、清水进行清洗。且应做到一人一盆,不要和其他人混用。

  •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规律作息。

医疗团队/Team

MORE

  • 孙雨竹 副主任医师
    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0余年
    内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
    擅长:熟练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详细】
    • 马万霞 妇产科主治医师
      从事妇科临床工作近20年
      医学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
      擅长:对诊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积累了丰富…【详细】
      • 李良红 妇产科主治医师
        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
        六千余例人流手术无差错
        擅长: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阴道异常出血等疾病…【详细】
        免责声明:网站内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