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标准
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自然流产即可诊断。
异位妊娠
也可表现为阴道出血、腹痛等症状,但B超检查宫腔内无孕囊,宫旁有时可见混合性包块,血HCG增长缓慢,必要时可行腹腔镜检查与习惯性流产相鉴别。
葡萄胎
也可有停经史、早孕反应及阴道出血等症状,B超可见落雪样图像,子宫内不见胚芽、孕囊等,在部分葡萄胎中可见孕囊,通过B超检查可以与习惯性流产相鉴别。
习惯性流产的病因复杂,目前已知的危险因素包括生殖器官解剖结构畸形、遗传异常、抗磷脂综合征(APS)、感染性疾病、内分泌异常、免疫因素和获得性或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及环境因素,应针对这些病因进行治疗。有染色体异常的夫妇,应进行遗传咨询,确定可否妊娠的前提下才可怀孕,必要时怀孕后要做产前诊断。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目前公认的对血栓状态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或相对低分子质量肝素和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有抗血栓形成和缓解血管痉挛的作用,但治疗效果尚未明确。单用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并不能有效的改善妊娠结局,其妊娠成功率仍较低。
内分泌治疗
二甲双胍
多囊卵巢综合征影响了约10%的育龄期妇女,二甲双胍在治疗和预防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早期流产中可能起作用。
黄体酮
黄体酮对妊娠胎儿的生长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妊娠期孕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孕酮水平低,则难以维持良好妊娠。补充孕酮可以有效预防流产的发生,药用黄体酮已成为临床治疗先兆流产或早期流产首选方案之一,可口服或肌肉注射直到孕12周停止,口服地屈孕酮可以达到和黄体酮同样的功效。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妊娠早期具有重要作用,如促进胚胎着床。
甲状腺素
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应在孕前及整个孕期补充甲状腺素。
免疫调节治疗
近年,免疫调节药物逐渐应用于习惯性流产的治疗,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泼尼松等。但是这些干预措施尚没有明确的用药依据,而且可能导致潜在的并发症。
子宫肌瘤剔除术
部分患者是因为子宫肌瘤导致习惯性流产,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宫颈环扎术
是目前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主要手段,一般在孕14~18周施行。即用缝线将宫颈环绕缝扎起来,增加宫颈口的张力强度,以维持妊娠的继续,避免由于宫颈过度松弛而使胎儿流产。术后患者需要卧床,减少活动,应用药物保胎,等到胎儿近足月时,可将缝线拆除。宫颈环扎术可能有感染、出血、流产等并发症,足月分娩成功率大约在70%~96%之间。
宫腔镜手术
子宫纵隔或宫腔粘连导致习惯性流产的患者,可择期行纵隔切除或粘连松解手术。